上篇提到面對賭徒時,家人有如前有"8號黑波",前進受阻,後退無路的兩難困局,長期受到環境與心理影響。家人一方面要讓自己脫離困局,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幫助賭徒反省賭博帶來的傷害,從而改過。我所見的是當家人經過了一段輔導過程後,他們都會更明白自己的境況及需要,更可以有效地處理自己及賭徒兩方面的需要。
正面的環境因素包括宗教信仰與家人的支持。有宗教信仰的家人,他們可以把不快情緒、沈痛的遭遇交托與上天或心中的主宰,但也有一些是實際上未明困局的因由,也不了解賭徒的行為,只是不想"剌激"賭徒而把自己的情緒與感受都抑制了(suppressed) 。
談到暫離困境,有些家人會認為'暫離'是一種逃避、尤其是當賭徒是自己的配偶,離開賭徒的做法一般是不為社會所支持的,因為與配偶‘離異’是一般宗教所不認同的,在宗教上婚姻的誓言是神聖的,而維持家庭完整是婚姻的首要責任。我想分享的是婚姻和家庭的完整都是重要的價值,是要珍惜和保護的,但面對賭徒帶來的創傷,家人也不應'放棄'維護自己,家人及兒女的人身安全,精神心理健康的基本權利。婦女在中國文化的環境下都是背負着家庭責任,相夫教子的'天職',很多時為了面子,決定啞忍,不將真實的情況向其他人伸訴,怕被別人批判,也怕自己的婚姻被人看為失敗,常常多年有苦自己知,啞子吃黃蓮。我鼓勵家人應按自己情況作出理性的對策。
在家人本身的心理因素方面,第三篇已略提互累的症狀(codependency),包括:
•否定問題的嚴重性
•不必要的自責、
•成長引致的低自尊、
•不理性依順
•很想操控並改變賭徒
•慣性爲了賭徒而受盡節磨(殉難者心態)等
這些不健康心態只會令家人與賭徒的關係繼續抖纏---家人不斷供給,而賭徒不斷濫用,家人暫停供給,賭徒就會不停抖纏。好像家人與賭徒在跳著一種沒完沒了的舞蹈,大家在'接近'與'迴避'之間,無間地,無奈地不能不跳下去。
爲了打破困局,家人可選擇稍為暫時‘離開’,讓自己有一點時間及空間歇一歇。我的賭博輔導工作是雙向的,一方面幫助賭徒面對賭癮,但也着重家人的成長需要,幫助他們跨出困局。
大家又怎樣看‘離而不棄’?‘離開’是‘永遠的分離’還是‘暫別’?是帶有負面的意識,或是正面的生機?'離'是必然帶有怨恨,抑或可帶有更深層的‘關愛’?我們待下次再談。